鹿邑太清宫:门前曾有一对高规格的汉代石阙

    时间:2024-10-03 浏览:97

    ——鹿邑太清宫“双阙”初考

    文/七台八景

    老子出生地鹿邑太清宫,早在唐王朝之前,其规格和级别亦是十分尊贵,体现在建筑规制上,门前双石阙就是最显著的特征。



    阙是古代宫殿、祠庙或陵墓前面的高大建筑物,通常左右各一;据考察,最早在西周时中国已有阙这种建筑出现。最初的门阙之制是有严格限定的,它只能建在宫门之外。用阙来“标表宫门”,除了显示威严之外,还可登临“远观”,这就是阙的原始功能。“宫阙”一词就是这种宫门立阙的历史凝固。

    从汉代开始,阙已非宫门专用,不仅宫殿、宗庙、陵墓建阙,许多贵族官僚的宅第也可建阙,但仍然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定。其功能也由最初的显示威严、供守望用的建筑,逐渐演变为显示门第、区别尊卑、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,从而具有了很深的文化底蕴。

    一、双阙的位置和上面的刻文

    鹿邑太清宫在唐高宗之前,称为老子祠或老子庙。其门前的双阙,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记载,北宋时依然存在。

    北魏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记载:涡河从苦县县城南向东流,走到老子庙前折向北,从老子庙东流过。老子庙庙前南门外,有两通汉碑,该碑是汉桓帝派中常侍管霸来苦县祭祠老子时,命令陈国的国相边韶撰文(老子铭)所立。在碑的北面,立有双石阙,很是庄严肃穆;在阙的南侧,有魏文帝黄初三年(222年),回家乡谯郡时所刻上的《魏下豫州刺史修老子庙诏》。

    “涡水,又北迳老子庙东,庙前有二碑,在南门外。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,命陈相边韶撰文。碑北,有双石阙甚整顿,南阙南侧,魏文帝黄初三年,径谯所勒……”

    文中所记双石阙的位置和方向,清清楚楚,特别是魏文帝在南阙南侧的题勒之文——《魏下豫州刺史修老子庙诏》,更为宝贵。

    北宋洪适《隶续》在右《魏下豫州刺史修老子庙诏》记载:该碑共13行,每行8个字,但大部分已经磨灭不清。按碑后面不完整的日期推算,立碑的时间应为黄初三年(222年)十月十五日。

    在碑的下方,有唐代唐玄宗开元及天宝间的数十行题字,题字为当时真源县令邵昕所刻,记的内容是延熹八年(165)汉桓帝派人到苦县祠老子,以及延熹九年(166)他在洛阳祭祖老子的史事。至于那个真源县,隶属亳州管辖,就是今天(北宋)的卫真县,也就是汉代的苦县。

    “此碑凡十三行,行八字,其磨灭者大半,其前有鲁为孔子立庙字,盖援先圣为比也。其间称汉帝者再,盖东京惟威宗(桓帝误称)尊祠老子,帝纪载延熹八年(165),而遣中常侍,至苦祠老子。《祭祀志》延熹九年(166)帝亲祠老子于濯龙,文罽(jì)为坛,饰淳金银器,设华盖之坐,用郊天乐。故魏诏再三言之,盖是诏,豫部修祠之事,当时刻之于阙也。

    碑后岁月日之下阙子上一字,按四分历,是年十月壬戍朔,则十五日,为丙子日。碑之下方,有唐开元及天宝间题字数十行,乃真源县令,邵昕记祠醮投龙等事。真源属亳州,今日卫真,即汉之苦县也。”

    很可惜,洪适没有把唐代祠醮投龙题字的内容录入《隶续》之中,如果当时录入,足以与泰山的《鸳鸯碑题字》相媲美。


    二、双阙的规格尺寸

    唐欧阳询《艺文类骤》记载的双阙:是引用北魏崔玄山的《濑乡记》:老子庙前的两个石阙,分别立于大门两边,一边又各由一个大阙和小阙组成,大阙高九尺八寸,下面有三块石碑(“老子庙前,有两石阙,大阙高九尺八寸,下三重石碑,阙边各有子阙。”)[1]

    在阙的建筑中,很少有子阙,而濑乡还有子阙,是为用于增强整体的视觉效果和仪式感,形制的特殊意味着规格高,足见其建阙人对老子的重视和尊崇。


    另外,在《濑乡记》中,除了记录了该阙,还记有石庶,石庶又作墌(zhǐ),石庶基址也。

    北宋乐史在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的双阙:各高一丈七尺(北宋尺寸约合今天的5.19—5.39米,一层半楼房高),魏文帝在阙上铭刻的《魏下豫州刺史修老子庙诏》,是当时的大书法家锺繇所书,但破损缺失严重,只有4个字保存下来(“太清宫元元旧宅,今有槐树迹存焉,宫前有阙,各高一丈七尺,魏皇初三年文帝所立,其阙有铭,是锺繇书,皆破缺,惟四字存焉”)。

    这里有两个重点须着重指出,《太平寰宇记》是北宋初年的记载,当时双阙依然安在,其所记录阙的高度应是实测的,所以这个数据很是宝贵。至于“文帝所立”一句,指的应是魏文帝所下的诏文,而非阙的建筑年代,二者不能混为一谈。

    其他史料对双阙的记载还有:

    欧阳修出任毫州太守时,老子出生地太清宫属毫州真源县管辖,太清宫即为欧阳修的治下,所以曾多次来此朝拜先贤,并留下了大量的记述老子故里风土人情和游览太清宫的诗文,其中记录双阙的就有两首,如《太清宫东阙题名》中的“谒太清宫诸殿,裴回两阙之下”,《太清宫烧香》的“晨琳阙耸,节斋房暂整冠”。在其金石专著《集古录》和《集古目录》中,双阙与太清宫之碑均收录其间。

    赵明诚《金石录》对太清宫双阙的记载,为“(编号)第一千九百八十三,唐老子庙石阙题名上,第一千九百八十四,唐老子庙石阙题名下。”从编号而知晓,石阙题名者为唐时人,《金石录》有目录而无跋,当时拓片,后已遗失,乃是颠沛流离所致,正夫人李清照所述,“不肯留人间邪!”


    三、双阙所立时间考证

    太清宫双石阙,是汉桓帝所建,还是魏文帝所筑,这是关键性的问题。个人以为是桓帝所建,理由有二:

    一是汉代建阙是当时的流行作法。而东汉又是兴建石阙鼎盛时期,现存天壤之间的石阙,大体上是东汉时代之遗物。魏文帝其祖曹嵩之墓阙,为同时期的延熹三年(160年)所立,亦可供参考。

    二是体现在两位皇帝对老子的态度上。汉桓帝因为好神仙,两次委派自己最信任的常侍去老子故里祭祀祈祷,并同时兴建老子祠,而此时立双石阙,即在情理之中,直接体现了他的重视。而魏文帝对老子的态度是相对抑制的,只是视“老子为贤人”,并将其位于“圣人”孔子之下。曹氏父子对靠道教起家的黄巾军讳忌尤深,对道教及神仙事一直严加防范。所以魏文帝当时只是对老子祠“楼屋倾颓”的情况加以修葺,而若说建高规格的石阙,情理上是说不通的。不过,他在石阙上勒“诏”文,则是真实的。所以乐史的说法,难为正确的史实,不足为信也。

    延伸阅读

    附1:魏文帝颁布《魏下豫州刺史修老子庙诏》背景

    曹操对诱发黄巾起义的道教采取了强硬措施,所到之处,“皆毁坏祠屋”,若非老聃是贤人,苦县老子祠也难以幸免。

    魏文帝与其父曹操观点类同,称帝后重视儒家礼教,认为老子只是古之贤人,位居圣人孔子之下,对贤人可以尊重,但不准当作“神”来立祠祷祝,禁止民众从事“奸邪鬼神”已成“常禁”。

    但因苦县老子祠位于官道旁边,行人总爱前往瞻视,而楼屋损坏严重,所以才令人修整。然而,当他登基三年,再返谯都路过苦县时,看到这个幸存下来的老子祠经过修缮非常规整,不断有人瞻视,“恐小人谓此为神”,十分害怕这个老子庙会被小人利用,故下诏严加防范。

    《魏下豫州刺史修老子庙诏》原文

    告豫州刺史:老聃贤人,未宜先孔子,不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?汉桓帝不师圣法,正以嬖臣而事老子,欲以求福,良足笑也。此祠之兴由桓帝,武皇帝以老子贤人,不毁其屋。朕亦以此亭当路,行来者辄往瞻视,而楼屋倾颓,傥能压人,故令修整。昨过视之,殊未整顿,恐小人谓此为神,妄往铸祝,违犯常禁,宜宣告吏民,咸使知闻。

    诏文大意:

    老子是贤人,但不应先于孔子。不知道鲁郡把孔子庙建好没有?汉桓帝不效法圣人之道,而以宦官祭拜老子,想长生不老,实在可笑。此老子祠因汉桓帝而兴。魏武帝(曹操)因认为老子是贤人,没有把该庙毁坏。我因为此庙位于官道之旁,来往行人多去瞻仰,而庙宇破败不堪,所以才下令整修。昨天从洛阳回来路过苦县老子庙,看到此庙非常规整。恐怕小人以此为神,前往祭拜,违反国家禁令,因此,应公告全豫州官民知晓。


    附2:中国古建代表:阙

    阙的这种古老建筑,究竟起一何时,最早《左传》有“郑伯享王于阙西辟”。庄子云:“心在观阙”之语,可见阙是古老的建筑。汉初又开始兴建,特别是后汉,更加盛行于各地,现存之阙,都是此时之遗物,但是为数寥寥。

    阙的原意是大门前的装饰,是大门的附属物,故字从门。

    汉张揖撰《广雅》:“阙,象巍,阙也。”汉刘熙撰《释名》,“阙,在门两旁,中央,阙然为道也。”《广韵》与上同。汉许慎撰《说文》段玉裁注,“阙,门,观也。释宫,曰:观谓之阙,此观上必加门者,观有不在门上者也。凡观与台,在于平地,则四方而高者曰台,不必四方者曰观。其在门上者,则中央阙然,左右为观,曰:两观。《周礼》之象魏。《春秋》经之两观。《左传》僖五年之观台也,若中央不阙,则跨门为台,礼器谓之台门,《左传》谓之台门是也,此云:阙门,观也者谓门,有两观者称阙。”

    阙的注释还有许多,大体不外以上所云。阙有三种,今现存者,仅有祠、墓二种,宫阙已荡然无存。

    《史记》汉高祖八年(记前199),有“萧丞相作未央宫,立东阙、北阙。(《集解》案《关中记》曰:东有苍龙阙,北有玄武阙,玄武所谓北阙)。《索隐》,东阙名苍龙,北阙名玄武,无西南二阙者,盖萧何以厌胜之法,故不立。《说文》云:阙,门观也。秦家旧宫,皆在渭北,而立东阙、北阙,盖取其便。”见于《史记》记载,有厌胜之意,《集解》者,为裴驱,《索隐》者,为司马贞。《说文》者,汉代许慎。

    汉武帝于太初元年(前104)二月,起建章宫,当时柏梁殿被焚,而粤巫勇之乃曰:“粤俗火灾,复起屋,必以大,用胜服之。于是作建章宫。度为千门万户,前殿高未央,其东则凤阙,高二十余丈。”建章宫之阙,高度为当时之冠,但是为厌胜之建筑,后已化为劫灰。汉代石阙,见于《金石录》为数很多,是当时盛行之物,今四川保存汉阙,为全国之冠。

    祠阙至今保存完好的,有河南登封嵩山太室、启母、少室三阙。太室阙,建于安帝元初五年(118),启母、少室是延光二年(123)所造,前二阙依然完好,少室阙文化大革命被砸毁,今已粘合补修,恢复原来面貌。《金石录》记载,泰山也有双石阙,如今则无。华山双阙,仅存其一,(在西岳庙)此阙造于顺帝永和元年(136),阙上有魏文帝曹丕和钟繇的题字。

    双阙之间没有连接,与门相比,是空缺的,所以“阙”也可以有“空缺”“残缺”“不完善”的意义。如“拾遗补阙”“付之阙如”之“阙”。

    作者简介:

   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

    周口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

    老子文史网主编

    2019年河南省两代会《关于将老子文化纳入“文化强省”战略的提案(议案)》起草人

    2019年《鹿邑县“十四五”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·老子文化开发》起草人

    2020年《鹿邑县老子文化旅游突破工作三年行动方案》起草人

    2021—2024鹿邑县汉服文化系列活动创意、策划、导演

    2023—2024“全国益寿母亲节”创意、策划、导演

    2024全国老子文化学会联盟及老子文化“一带一路”交流活动创意、策划


    上一条:《文献中的老子故里》目录

    下一条:没有了!

    TOP